点击数:1298 2019-05-21 11:49:46 来源: 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李炳茂,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思想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常委.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疑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衡水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李炳茂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经验
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李炳茂传承工作室供稿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比较常见的类型,可伴胃黏膜肠化。又分成多灶性(multifocal)和自身免疫性(autoimmune)萎缩性胃炎。确诊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增加,需要及时治疗和检查随访。
李炳茂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是从长期治疗胃肠疾病,和分析中医病理机制、现代医学尤其是现代病理学的基础上总结的特色经验。早在1987年、2000年都在最高级别的《中医杂志》发表“胃肠粘膜保护粉治疗消化性溃疡300例”,等论文,并且获得科技进步奖。
萎缩性胃炎一般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病变以胃窦部最常见。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明显变薄,呈现灰白或者灰黄色。粘膜皱襞减少、变浅,甚至消失,粘膜光滑。粘膜下血管分支清晰可见,有时可见出血和糜烂。胃镜下主要分3个方面1.炎症累及粘膜全层。2.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根据腺体萎缩的程度,萎缩性胃炎分为轻、中、重三级。分别以固有腺体萎缩1/3、2/3以下、2/3以上为标准。3.腺上皮化生。一般认为结肠型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不同于一般浅表性胃炎、溃疡病,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物理因素如烈酒、过热食物;化学因素如长期大量服用抗炎药物、吸烟、胆汁、胰液、肠液反流等。更重要的是免疫因素。萎缩性胃炎发生在自身免疫的基础上,又称为自身免疫性胃炎,或者称A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能检测到壁细胞抗体,壁细胞抗原和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体在补体参与下,破坏壁细胞。
李炳茂教授治疗疾病,提倡宏观辩证和微观辩证相结合,胃镜下的萎缩,和古代没有微观检查,发现的“痿证”病理机制相通。李炳茂教授又在《中医杂志》2011年3期发表“《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李炳茂教授曾论述治疗胃炎和溃疡病要从整体观念出发,采用多靶点、全方位组方原则。从五个基本点着手,使其形成合力。一是提高机体免疫力,养胃健脾,大补元气,增强抵御攻击因子的能力;二是直接作用于溃疡面。因为消化性溃疡也属于疮疡,不但顽固难治愈,且在体内,不像体表溃疡容易结痂,必须用良药促进生肌愈合;三是抗菌解毒。中医认为溃疡是毒邪侵入,腐肉脱肌。现代证明幽门螺杆菌是重要的攻击因子之一;四是理气解郁。因为消化性溃疡是典型的心身疾病,肝气郁滞,横逆犯胃是常见的病理过程;五是活血化瘀生新,促进溃疡组织修复和再生。中医认为久瘀入络入肌,腐瘀不去,新血新肌不生。所以改善微循环,促进溃疡愈合,保护胃黏膜。对于萎缩性胃炎,李炳茂教授按照《黄帝内经》治疗痿证的理论“治痿独取阳明”,加重健胃补气提高免疫力。只有扶正,才有能力祛邪;重用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萎缩性胃炎,由于病变时间长,加重了胃黏膜血管扭曲,小动脉管玻璃样变,官腔狭窄,使胃黏膜加重营养不良,分泌功能下降,屏障功能低下。有的学者研究,活血化瘀可以阻断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进展。李炳茂教授治疗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有的转变为浅表性胃炎,有的痊愈。基本都能够取得满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