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于《黄帝内经》阴阳医理的分析和运用把阴阳理论运用于临床的形体与精神的治疗;器官与功能的治疗;物质与能量的治疗等方面,并且在《河北中医》、《中医药报》等发表阴阳理论指导临床的文章。

2.勤于临床疑难疾病的诊治和研究。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科疑难疾病,在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担任副会长。分析问题、诊治疾病都是古代科学和现代理论的结合。在《中医杂志》发表“伤寒杂病论的临床路径思想”,收到业界好评。

3.倡导包容、创新的“大中医思想”,在《健康报》及其多部著作都有论述。并且在“全国名医论坛”主讲“应用大中医思想治疗糖尿病”等论述。

4.主张诊疗、保健的“多维模式”。提倡养生保健要注意和实施在整个生命过程。 发表论文50余篇,编著出版《多维保健康》等著作10余部。

5.还致力于中医科普及保健工作,是河北省中医科普巡讲专家。在《健康报》发表“别曲解中医”、“肥胖可导致女性不孕”等文章。


李炳茂说中医1:

朋友们,什么是中医的定义,咱不说教科书,那语言太抽象,普通民众不好理解,还是伟人见多识广,高瞻远瞩,给中医的定义通俗、科学、实用、正确。毛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中医不但是宝库,还是伟大的宝库。因为中华民族8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中医药的发展史。中医药不但是医学、药物学,还承载着丰厚的中华文化、原创科学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核心内涵、哲学、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二进制数学等科学理论。往后咱们再逐渐分析。这里面蕴藏着大量的宝贝。目前中国唯一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青蒿素就是这个宝库中的一个珍珠。


李炳茂说中医2:

青蒿,咱们中国许多地方都盛产,春天地里、村边很多。为咱们国家消灭疟疾立了大功。1968年全国开展消灭疟疾的工作,每个村庄、每个工厂,都有保健员,用大锅煮青蒿汤,免费治疗疟疾。当时小学生有个宣传歌谣:虐疾病是蚊子传,得病快找保健员,治疗疟疾不要钱,服药8天防后患。屠呦呦为了提高青蒿素的纯度,翻阅古医书,关注了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疗疟疾,用“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葛洪的启发用低温乙醚提取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葛洪,还是著名的哲学家,“志坚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就是出自葛洪的著作《抱扑子》。


李炳茂说中医3:

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同样很科学,很正确,值得深入研究。 “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对伟人理论的延伸。中医药不但自己是伟大的宝库,还是打开整个中华文明多学科大宝库的钥匙。掌握了中医药的知识,能更进一步知晓中华文明多学科的科学和内涵。所以现在对中医非常重视,出台了《中医药法》,对中医药的保护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前些年有些诋毁中华文化的居心叵测的人,歪曲中医,妄图消灭中医,说中医不科学。真对那股歪风邪气,2008年我在《健康报》发表文章:别曲解中医。随着中华文明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和科学性的时代到来了,中医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李炳茂说中医4:

2008年6月5日。针对当时那些攻击中医的言论,我在《健康报》发表了:别曲解中医。我认为,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不用说中医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都没有,不知道早在东汉三国时期,中医学家不仅用内服药物治疗疾病,还擅长外科手术,华佗用中药“麻沸散”麻醉,开展腹部、骨骼、头颅等多种大型手术。如《三国志》记载华佗在中药麻醉下“断肠、湔洗、缝腹”,以及给关羽治骨伤,欲为曹操做开颅手术治疗“头风病”等,还重视运动、健身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疾病恢复的功能锻炼。编排“五禽戏”,模仿五种动物的肢体活动锻炼人的体质和肢体的活动功能,在两千年前,应该是很先进的。


李炳茂说中医5:

中医的包容性:中医博大精深,广为包容,宏观到天文、地理,微观到细胞、基因,都是中医学研究和应用的范畴。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物体和人体无限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推之可十,千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即便是研究原子,也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分别带正电荷和负电荷;人体的细胞、基因等,再微小的物质,也有实体和功能、能量之分,同样具有阴阳的属性。都是中医研究应用的范围。中医用药涉及植物如草、花、叶;动物如鸡内金、水蛭;矿物如龙骨,石膏等。检查和治疗方法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放大镜、显微镜、现代影像超声、核磁、放射等。民国时期张锡纯用麻黄汤加阿司匹林感冒。


李炳茂说中医6:

中医的发展性。诊治疾病的关键环节,无论中医、西医,首先是正确的诊断。中医的四诊是望、闻、问、切,西医的四诊是望、触、扣、听,都把望诊放在第一位。望诊的内容、方法和应用的辅助工具,都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的进步而改进。《黄帝内经》时期,就有比较全面细致的望诊记载。分析人体的精神状态、面色、形体、步态,推断体内的病理变化。《难经》说“望而知之为之神”。人体外部的表现和体内五脏六腑的功能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对面部五官、舌质舌苔非常重视。《内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的内容和方法,经过历代医家补充完善逐渐发展形成了系统的中医望诊体系。


李炳茂说中医7:

古人只能用眼睛直接观看身体的各部位而望诊。后来发现眼镜能矫正视力,对近视或花眼者能看的更清,逐渐有了放大镜、显微镜,能看更细小的东西,如精子卵子、细胞、基因,以及细菌和病毒。又发明了内窥镜,能看体内的病变,对气管、消化道、腹腔、胸腔等内里疾病能诊断清楚。这内窥镜还是用的光学镜片,不过又接了管子而已。现在普遍使用的X光、超声、核磁共振、红外线等透视、扫描、成像技术,如CT、MRI、ECT等,对全身各个器官都能扫描清楚。只是借助了射线、声波等物理工具。所有这些现代医技检查方法,都属于中医望诊的延伸。基础理论、思维方式可分为中医和西医,医学诊断检查的物理工具没有区别。


李炳茂说中医8:

《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是中医思维体系之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数学思维等模式。具有整体可分、唯物辩证、发展进步的性质。是认识自然、认识人体、诊断、治疗疾病的指导理论。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代词,既不迷信,也不抽象。如数学的X、Y;物体的A、B;人体的左、右,都是具体的数值和物体。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为天,阴为地。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就是一分为二。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感应、结合的结果。“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李炳茂说中医9:

中医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胚胎的产生是由父母之精阴阳结合的结果。这种精是本原物质,具有遗传特性:精者,身之本,两精相搏为之新“精”,基因组合新生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形体属于阴,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产生精神活动、思维意识和具有生理功能属于阳的“神”。这种形与神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正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这种唯物的形神阴阳统一观,是养生防病,诊断、治疗的理论根据。防病和治疗就是协调阴阳的代谢平衡,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形与神俱,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李炳茂说中医10:

中医阴阳无限分割的观点诊断和治疗疾病,要使阴阳分析的具体内容更精细。如面色晄白、倦怠无力,舌淡、脉细的患者,古代笼统诊断为心血虚。现在称为贫血,属于血液疾病。因为血属阴,阴血中还有阴阳可分,现代就要利用检验方法分析清楚是白细胞的减少?还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减少?因为白细胞代表了免疫能力,是预防疾病的基本保障,相对属于功能性的,称为心气虚或者心阳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营养组织运输氧气,称为心血虚或者心阴虚。治疗采取不同方法。诊断心脏疾病,古代医生用手触摸心脏的跳动称为“虚里应手”,现在有了听诊器、心电图和超声就当然应用这些设备。几千年中医的发展史就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李炳茂说中医11:

《黄帝内经》阴阳学说的科学性还在于用多维、复合的思维模式分析事物、人体和疾病。⑴.形象思维模式:按照形象、方位对事物归类。如“天为阳,地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⑵.逻辑思维模式:按照逻辑推理对事物归类。如“温热为阳,寒冷为阴。生长为阳,消杀为阴。气为阳,味为阴”;⑶.数学思维模式:按照数学运算方法推演事物变化。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既注重人体与自然界阴阳的关系,又把人体从不同层次分阴阳。人体复杂巨系统分阴阳,脏腑分系统还分阴阳,其中的气血又分阴阳。无限分割,以致无穷。


李炳茂说中医12:

阴阳学说具有广泛的科学性,不但用于医学思维、哲学理论,还生成了计算机二进制编码。远古时代伏羲探求大自然和人体的奥秘,推演出了太极八卦。把八卦两两组合,就生成六十四卦,《黄帝内经》的重要贡献就是明确用阴、阳分别代表一个偶数、一个奇数的二进制编码可以表示任何事物,确定了阴阳学说的数学思维模式: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多孰少?阴道偶,阳道奇。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16-1703)看到伏羲六十四卦后,从中领悟出了阴爻“--”代表“0”,阳爻“—”代表“1”,从而完善、撰写了《二进制数字算术》一书,他意味深长地说,自己不过是重新发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秘密而已!


李炳茂说中医13:

阴阳理论:太极生两仪,阴爻“--”、阳爻“—”,相当于二进制的一位数,两仪生四象,两位数,四象生八卦,三位数,六十四卦是六位二进制数。或断、或连的阴爻“--”、阳爻“—”如同物理电键的一断一连,正是计算机的计算方法。在六十四卦六位数的基础上加一位就构成“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表示128种字符。因为英文26个字母,加上符号也够用了。汉字编码显然位数要多,因为表示汉字需要几千甚至上万个符号,所以每个字用两个字节,每个字节用7位。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交换汉字编码”简称国标码(GB2312)。可见我们的祖先就运用这简单的阴阳符号表示、演绎世间万物和治疗疾病。


李炳茂说中医14:

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意思是说阴阳没有固定的形状,并不专门特指某个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而是代表相关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代词,如物体向阳光的一面和背阳光的一面、白昼和黑夜、炎热和寒冷、人体的气和血,数字的奇数和偶数等等。虽然阴阳“无形”,不特指,但落实到具体器官、组织,又都是有形特指的。即以无形而合有形也。由此可知,阴阳学说可以指导任何事物无限分割的研究。

阴阳学说非常科学,所以流传世界各国,韩国的国旗就是阴阳八卦图略简化的形式。《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不仅沿用了《易经》思想,还发展扩充了中国古代哲学辩证体系,具有多种思维模式,是指导自然科学进步和创新的科学理论。


李炳茂说中医15:

科学的中医中药,流传世界各地,尤其日本、韩国等始终盛行。在日本叫做“汉方医药”,是秦汉以后传人日本的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在日本一些地方,秦朝方士徐福被尊为“医药之神”。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的许多中药及中医学经典,对中医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医一直是日本的主要医疗手段。现在对中药的研究日本也是很先进。中药材虽然源产于中国,低价收购以后,在“汉方药厂”加工,回归故里高额获利的事屡见不鲜。日韩等国运用现代科技对中药进行的深度开发和制剂设备也做成了大产业。中药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和中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确切疗效都充分证明了中医的科学性。


李炳茂说中医16: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留住青春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追求伴随人类产生、进化的整个过程。所以古代如此、现代如此、将来也永远如此。只要你采用多种方法保健、预防,长期坚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健康、长寿、青春永驻。 

本来人类是可以健康长寿的,为什么事与愿违,就是我们没有注意保健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摧残身体。《伤寒杂病论》对当官的士大夫的健康观作了经典的描述。“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李炳茂说中医17:

保健养生的理论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黄帝就是轩辕氏,非常关注老百姓的健康,问懂医术的大臣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身体健康是“1”,名利地位,金钱等都是“0”,只有“1”的存在,才有千、万、亿。如果“1”不存在了,多少位数的财富都归零。


李炳茂说中医18:

中医认为,人的自然寿命是100-120岁,由于不注意养生,患病和遭遇天灾人祸,使人的寿命打了折扣。《黄帝内经》“天年,度百岁”。《尚书》“寿,百二十岁”。人从受孕胚胎开始,由于先天遗传,其寿命就有了一定年限。现在称为“生物钟”,自然要走到它的终点。明代医学家张景岳说:“人生器质既禀于有生之初,则具一定之数,似不可以人力强求。禀得其全而养能合道,必将长寿;禀失其全而养复违和,能无夭乎?”现在研究认为,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应为100-140岁,即人的生长期20年的5-7倍。人体细胞大部分从胚胎开始分裂50次后逐渐凋零。古老的学说和当代的理论闪耀着同样科学的光辉。


李炳茂说中医19:

古代的中医,在指出生命存在天年、定分、定数之类客观规律的同时,更主张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明代张景岳在解释天年有定数时说:“所谓天定则能胜人,人定也能胜天也”。在寿命问题上关键在于“养能合道”,即合乎规律、科学的养生。民以食为天。首先是合理膳食。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粮食、水果、肉蛋奶、蔬菜兼顾多样。其次是适量运动,增加体力和骨骼硬度。再者戒烟限酒,尤其不能“以酒为浆”酗酒。关键还要心理平衡。“美其食,任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不攀比,不嫉妒,各方面都知足长乐。长期坚持,多维养生,预防疾病,青春永驻,延年益寿。


李炳茂说中医20:

中医认为人体不仅是通过骨骼、肌肉连接的躯体;也是通过经络运行精气(生命代谢的动力)、脉络运行血液(承载氧气和营养);还需要通过宣发宗气和营气、肃降气机和水液、气化蒸腾下焦水分、传导代谢物、输送营养物、渗透精微物质维持微观细微代谢、吸纳精华物质、排泄糟粕等各种方式维持生命新陈代谢;更是具有精神意识和形体物质互相感应、协调、运动、转化、更新、繁衍的高级生命体。称为整体观念。人体各系统、器官在基础代谢、生理机能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协调;在发病变化方面相互牵扯甚至传变转移。锻炼身体、预防疾病、治疗康复都要从整体观念着想。使得我们形体和精神都健康,“形与神俱,度天年百岁”。


李炳茂说中医21:

中医说的整体观念,不仅身体是一个整体,还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其中自然环境包括天文学的日月星辰(阳光适度照射是生命最基础的因素之一;月亮的盈亏是身体某些激素代谢和生理的周期节律,如女性的月经;斗转星移的昼夜节律也对身体生理和病理产生影响,如血压、睡眠等)、地理学的区域地况(西高、东低、北寒、南暖;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高原地方甲状腺肿,南方血吸虫病等有有明显的地域因素)、气象学的寒暑风雨。周围环境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都不能超出一定限度)。社会环境的风俗习惯、人文素质、法制约束等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天人合一,生命不息。环境良好,健康不老。文明生活,知足常乐。


李炳茂说中医22:

中医学另一个观点是恒动观念。认为人体和世界万物一样,始终是动态的。从胚胎的发育、生长、成熟、壮年、衰老整个过程都是动态变化。生理活动的心跳、血液循环、各种激素的分泌、各个系统和器官的代谢都是不停的活动运转变化。感染外部致病因子或者因为身体内部物质或者代谢产物的异常,或者免疫力低下导致的疾病过程也是动态,由浅表到深部,由轻到重,由发病的器官蔓延、牵连、转移到其他器官也是动态。正是因为代谢和病理都是动态,才使得疾病能够治愈。应用药物治疗和调动身体的免疫能力,使疾病由重转轻,由轻转愈。任何疾病都能治愈。不能治愈的就是暂时没有掌握正确的治疗方法(言不治者,未得其术也)。




技术支持:河北网加思维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