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茂教授运用阴阳理论治疗心律失常经验

肖 红 1   黄银平 2 任双杰 3  指导 李炳茂 1△

 

(1.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2.河北省衡水市妇幼保健院;3.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该文发表于《中国中医急症》2014年6月23卷第6期。

整理缩编:微信公众号:名中医远程诊疗在线,即“MZYYCZLZX”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名医经验 李炳茂 阴阳理论

李炳茂教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40年。勤于《黄帝内经》阴阳理论的研究和运用,精于临床疑难病的诊治;领导主研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多项成果获得部、省科技进步奖;主编、参编学术著作23部,发表论文40余篇。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怔忡”、“脉结代”等范畴。李炳茂教授在大量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心律失常的发生,无论是慢速的、快速的、房性的、室性的,总由心的阳气虚、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不足和节律紊乱;阴血内亏、瘀滞不畅,阴阳失衡所致,提出了治疗心律失常的“阴阳调平”理论。

1  病因病机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 保持正常的运行节律和速率, 须靠心之阳气的温煦、 推动作用和心之阴血的濡养、滋润作用共同完成。《杂病源流犀烛·怔忡源流》说“怔忡,心血不足病也……心血消亡,神气失守则心中空虚,怏怏动摇不得安宁,无时不作,名曰怔忡;或由阳气内虚,或由阴血内耗,或由水饮停于心下,水气乘心 ……或事故烦冗,用心太劳……或由气郁不宣而致心动……以上皆怔忡所致之由也”。 可见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之阳气的不足、心之阴血的亏虚、阴阳失衡密切相关。《伤寒明理论·悸》亦言“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济生方》亦谓“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若因年老体衰,久病,饮食劳倦,感受外邪,七情内伤等因素,使气血亏虚,阴阳失衡,阳气虚则阴血无所依而不能上济于心, 阴血亏则阳气无所寄而妄动于胸,心神失养可致心悸、怔忡的发生。《伤寒明理论·悸》又云“其停饮者,有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即内停,心自不安,则为悸也”。《证治汇补·惊悸怔忡》云“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由于饮食劳倦、七情内伤、年老体衰、阴阳失衡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浊内生;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痰、湿、瘀阻于心脉,心脉失畅,气血运行失常亦可导致心悸、怔忡的发生。

2 治则治法

“谨调阴阳,以平为期”,阴阳气血的平衡对心脏的节律和速率具有调快、调慢的双向调节作用,心律失常的治疗总以调补阴阳为基本法则,同时兼用行气活血,祛痰除湿。快速心律失常以滋阴养血为主,佐以清虚热安心神;慢速心律失常以温阳益气为主,佐以祛痰湿通心络。

3    辨证施治

3.1 快速心律失常 患者常表现为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失眠多梦,头晕耳鸣,面赤咽干,腰酸盗汗,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等。 证属阴血亏虚、心失所养。 李教授常以自拟安心汤滋阴养血、清虚热安心神。药用生地黄、熟地黄、白芍、麦冬、何首乌、当归、阿胶等滋阴养血;地骨皮、知母、黄柏、桑白皮等清虚热;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仙鹤草、茯苓、五味子等养心安神;龙骨、牡蛎、珍珠母等镇心安神。

病案(略)

3.2 慢速心律失常 患者常表现为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少气无力,怔忡,声低息弱,劳累后尤甚,胸中痞闷,入夜为甚,畏寒喜温,甚则肢厥,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缓等。 证属心阳不振、气血运行无力、心失所养。李教授常以自拟救心汤温补心阳、祛痰湿、通心络。药用桂枝、人参、甘草、黄芪、杜仲、淫羊藿等温阳益气;半夏、白豆蔻、薏苡仁、茯苓、猪苓等祛痰除湿;丹参、红花活血化瘀,丹参还具宁心安神之功;石菖蒲开心窍,化湿浊。

病案(略)

4 结 语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李炳茂教授认为阴为体,阳为用。阴指心脏、血液、及其血管系统。阳是指窦房结、心肌细胞及其特有的的兴奋性和自动节律性;以及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纤维等组织的传导性;还包括心脏和血管的收缩、舒张及其顺应性。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濒湖脉学》指出:“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属于阴的血液循环,全是依靠属于阳的一系列动力的推动结果。阳气的动能(与生俱来的“心藏神”自动性)、动态、动力、动率,动律、动意(血管的顺应性,即“气动脉应”)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关键方面,也是治疗心律失常主要施治对象。而血液的容量增多(水湿)、粘稠度增高、血脂增高(痰浊)、滞留性增强(血瘀)、溢出性(出血)等特点也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需要考虑的因素。治疗的目的,就是达到“阴阳协调、阴平阳秘、气动脉应、正常节律”[1]。

 

 

参考文献

[1]李炳茂.多维保健康[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4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
技术支持:河北网加思维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