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60 2018-10-13 12:02:25 来源: 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李炳茂,二级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思想研究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老年医疗保健分会常委.河北省首届名中医,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疑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衡水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李炳茂教授应用大黄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赵学荣1 任双杰2
1.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转自《中医杂志》2013年8期。
李炳茂教授为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首届名中医,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近40年,精于《黄帝内经》阴阳医理的分析和运用,勤于临床疑难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倡导包容、创新的“大中医思想”,主张诊疗、保健的“多维模式”。1992在《中医杂志》首次详细论述了大黄降糖的理论及其作用机制,[1]多年来使用以大黄为主药的大黄方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师从李教授,随师侍诊。现将其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思想经验介绍如下。
1 经验简介
李教授主张以发展的眼光分析和治疗糖尿病,他认为现代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症状与传统的消渴不尽相同。现代糖尿病的初始病因多为中满内热,长期销铄阴液导致阴虚。与传统消渴的病机阴虚明显不同,他认为这与现代社会人群在营养摄取上相对过剩,但运动又相对不足有关;其次随着现代医药卫生条件的提高,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之初就能够发现并得到及时的诊治,因此其临床症状多尚未发展到有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及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因此其治疗也不可拘泥于古方。
《素问·奇病论》中有:“帝曰: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李教授认为糖尿病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病程早期表现以“胃热”为主,后期以“脾虚”为主。
通过对现代糖尿病病理机制的详细分析和对大黄药理全面的认识,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李教授在国内首先提出应用以大黄为主药治疗糖尿病,拓宽了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新思路。坚持不懈的多年研究,多次荣获省、国家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2 治疗方法
2.1泻热清胃,健脾益气。
脾主运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代谢失常,发为中满;胃主腐熟水谷,所进之食蕴于中焦,日久化火,胃火炽盛,热邪壅于中焦则发为内热。李教授认为大部分2型糖尿病的中青年患者虽其患病症状不一,但其病本多在脾胃,故治疗糖尿病当先泻热清胃,祛除消渴的病因;健脾益气,以恢复其运化功能。
案例(略)。
2.2 清胃健脾,滋阴固肾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生化功能靠先天之本肾之滋养,而肾之封藏,又靠后天之本脾之培育。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脾虚失运,胃燥热盛,久病耗损,日渐及肾,肾阴亏虚。肾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老年糖尿病患者,病至后期,脾肾先后天诸不足,易伴见他证。治宜清胃健脾,滋阴固肾。
案例(略)。
3 体会
李教授临证时主张以“大中医”的思想为指导,多角度辨证的研究疾病。他认为现代糖尿病以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凝、血瘀、血液粘稠度及渗透压升高等为特征[3]。患者发病时并无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且患者年龄趋于低龄化,他认为这与多食膏粱厚味,少运动,致使食积于内,中满内热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原因。胃热脾虚是其核心病机,其病理中心在脾胃。在治疗上应综合脾胃的功能特点,以泻热清胃,兼健脾益气、滋阴固肾为其总的治疗原则。而大黄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作用,据此李教授创制了大黄方,并经多年临床应用证实其降低血糖效果显著,能提高血清胰岛素浓度,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降胆固醇,降血压,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均具有较好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李教授方中的大黄并不是后下,而是与诸药同煎,可泻热毒以降阴中之浊,并通过与其他药合理配伍,破积滞降糖,化瘀通经络,釜底抽薪治消渴,共奏降糖祛病止消渴之功。[4、5]
参考文献
[1] 李炳茂.大黄的降糖降压等作用[J].中医杂志,1992,2:8
[2] 黄帝内经[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
[3] 钟学礼主编.临床糖尿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第一版:229
[4] 刘慧玲,徐凤金,李平,李炳茂等.复方大黄制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压的影响[J].河北中医杂志,2007,29(11):988-990
[5] 李炳茂.多维保健康[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