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茂教授谈春季养生

河北医科大学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供稿。中国网视窗2019年3月3日刊发。

中医认为,从立春到立夏为春三月。春三月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冻,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芽生长,人体代谢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健生发之气。《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由此可见,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早睡早起,散步健身,头发和衣着不要束缚太紧,使形体舒缓,精神愉悦,胸怀开畅,保持和自然界万物同样的生机。注意饮食和精神的保养,避免熬夜和体能的透支。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变化,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身体,尤其和春季对应的肝脏,没有得到保养充实,到夏季炎热的季节就容易患病,甚至影响寿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体生命代谢的规律。《黄帝内经》说的春节保健称为“养生”;夏季保健称为“养长”;秋季保健称为“养收”;冬季保健称为“养藏”。所以中医理论说的“养生”,就是指的春天保健。

中医养生学认为“春应肝而养生”。万木吐翠的春天,正是采纳自然阳气调养肝气的好时节。将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尽情享受春光的沭浴,春风的吹拂,踏青问柳,赏花悦目,天人合一。大自然的博大清新,不仅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也使人肝气舒畅条达,气血经脉调和,无形之中增强了身心健康。

春季保健还有如下特点:

春补。春天随着气温的上升,人的活动量亦随之增加,新陈代谢加快,身体所需营养增加,这时要保证肝脏有旺盛的生理机能,还应注意合理搭配营养膳食。建议多吃新鲜蔬菜,特别是具有芳香理气的果蔬,如茴香、芹菜、香椿、香菜、春笋、萝卜、柑橘等,也可适量饮用菊花茶,以食补调养肝气。春季宜选用清淡温和、扶助正气、补益元气的食物。若身体明显出现气、血、阴、阳方面的不足可施以甘平的补药。对于平素肝气抑郁,情绪郁闷低沉或肝阳上亢,情绪急躁易怒之人,春季尤其要调养肝气。宜选用解郁疏肝理气,或滋阴清肝降火之法。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舒肝调气丸,或加味逍遥丸等中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安然度过美好的春天。

春捂。春季气候的特点是多变,经常乍暖还寒、倒春寒随时可至,因此万不可轻视。“春捂秋冻”、“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是民间的经验,运用得当,确可获益。“二月休把棉衣脱,三月还有梨花雪”,为适应春季天气多变的特点,人们也创造了一个不无道理的“穿衣气候”,这就是“捂”。但“捂”不可“捂”出汗来,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二八月,乱穿衣”,这“乱”正是人们对天气不时变化的随机应变之举。

春练。积极的防病健身方法是要进行锻炼。春季由于人体阳气舒发,锻炼时需注意保护人体的阳气,避免过度活动对人体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故春季锻炼以小运动量为宜,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宜。若大汗淋漓,汗液消耗过多,则毛孔开张,易受风寒而诱发感冒等病。

春困。春天的气候适于睡眠,加之春夜比冬夜短,使人感到春眠一刻值千金,周身困而无力,提不起精神,这些现象称为“春困”。“春困”不是睡眠不足,也不是病态,而是“生物钟转换”——人体适应气温升高的环境变化和体内发生了气血、激素的生理调整变化所致。所以不应贪于睡觉,而应积极参加体育、文娱活动,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和脑部供血,减轻或消除春困。

春游。蛰伏一冬的人们,心情多少有些烦闷,久静思动,自然就有了外出踏青之意,沐浴在和风煦日当中,舒展筋骨,呼吸新鲜空气,调节机体的适应能力,对健康大有裨益。特别是初春空气中负离子增加,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改善大脑皮层功能,促进造血机能和肺的换气能力,从而使人感到神清气爽、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因此,趁着春季大好春光,加强养生保健,强身健体,是每个人应当做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保健不能只靠春季,也不能只靠一、两种措施,要坚持常年,多种措施,多维保健康。

本文转自李炳茂教授的著作《多维保健康》。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
技术支持:河北网加思维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