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茂教授用黄帝内经理论治疗神经肌肉疾病

原著:《中医杂志》2011年第3期。

整理缩编:微信公众号“MZYYCZLZX”,即:名中医远程诊疗在线。

《黄帝内经》治疗痿证思想探讨

李 炳 茂

痿证是指肢体软弱无力,日久因为不能随意活动而导致肌肉松弛、或者萎缩、或者肿胀和假性肥大等神经肌肉活动障碍疾病的总称。 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 ,所以《素问·痿论》又有“痿”之称 [1 ]。“痿”是肢体软弱无力 ,筋脉弛纵不收; “”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是营卫俱虚导致肌肉不仁、不用,痿软无力不能任地。“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为何疾?岐伯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2 ]《黄帝内经》对痿证论述精辟,从病因发病、临床证候、诊断及其鉴别、治疗等都有详细记载 ,充满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思想。本文就其治疗痿证的中心思想进行分析,供临证治疗参考。常应用于现代医学诊断的肌营养不良、肌萎缩、肌无力、和风湿病、类风湿病、强直性脊柱炎导致的肢体关节变形、肌肉萎缩、活动受限以及脑血管病导致的半身不遂等疾病。

1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病机复杂,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可概括为五脏病因、七情病因、六淫病因等几个方面。(略)

2  诊断和鉴别诊断

《黄帝内经》对于痿证有明确的定义, 详细描述了症状、体征。并且提出了与中风、痹证等的鉴别。痿证以下肢痿软较多见,又有“痿”之称。“痿”是肢体软弱无力,筋脉弛纵不收;“”是足软无力,不能任地之意。又因为痿证多是肌肉疾病导致的肢体痿软无力,或者感觉减退,所以又称为“肉苛”。 “”证就比较符合现代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的眼睑下垂,颈部肌肉、四肢及全身肌肉无力,而表现为肌肉松弛、精神懈怠、懒惰乏力、行动迟缓,影响日常活动及房事,严重者可影响呼吸肌而不能维持正常通气功能,而出现“气不能复”的临床表现。

3  治疗

《黄帝内经》主张治疗痿证重在调理脾胃,补养后天之本。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顺逆,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黄帝内经》的一“补”一“通”,是痿证完整的治疗方法。虚则补之,闭则通之。只补不通 ,营血不能达于四末;只通不补,则犯虚虚之弊。虽然痿证属于营卫俱虚,不仁且不用,但多数情况下是以不能任地用力的“不用”为主。所以治疗也是在补养营卫气血的基础上,侧重温补卫气。正是符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形归气,气生形”的观点,对于形体无力,肌肉萎缩之类的治疗原则是“形不足者,温之于气”。也是《灵枢·口问》治疗“”证,“因其所在,补分肉间”。既是补养阳明胃气以生养肌肉。 所以健脾补气、温胃养营、通脉生肌肉是治疗痿证的基本方法。即辨别清楚先天不足、五脏虚损、内伤七情,又明晰寒热燥湿之性以及气虚、血少、阴亏、精伤、血瘀之偏,对证施治,方可获效。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
技术支持:河北网加思维 站点地图